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员“疫”线显担当
2022年10月,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制定了《JDB电子官网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组织师生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了导师领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和思想汇报展播活动,本科生党支部抓牢网络阵地开展学习研讨和党团日等活动。
学校疫情应急封闭管理期间,学院领导、师生党员积极投身到抗疫斗争一线,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入驻校园,做到疫情防控工作在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履好职、担起责,落实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和健康状况,为保障师生教学和日常工作充分准备,措施到位。2022年全院300余名师生党员参与校内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辅导员驻校时长100余天,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疫情期间展现着中共党员的担当和作为,助力和保障了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优化人才引育并举机制
维持人才储量 促进人才增量
党政班子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在对外合作交流中充分宣传学校、学院,延揽人才,一年来,人才工作有新的突破。2022年引进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海外人才1人,培育唐匡领军人才1人、英才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截止目前,我院共有各类唐匡人才25人。除此,引进人才正在办理入职手续的3人,其中唐匡青年学者1人,另有学院面试通过2名唐匡学者正在外审,入选鼎新博士后4人。2022年学院出台了《JDB电子官网“加强人才引育和教师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人才工作九条)、《JDB电子官网人才储备实施方案》,以师资队伍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优势,以用才为中枢,打造卓越队伍,释放人才能量,为学院向上向好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许天福教授获得吉林大学人才工作“优秀个人”称号。赵勇胜教授荣获吉林省师德标兵。董德明教授组建的水土污染与控制教师团队获评吉林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郑娜教授被评为吉林省第十七批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整合优势资源 优化学科调整
走学科交叉和特色发展之路
学院顺应学校“平台工程”和学科优化调整,在撤销“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的同时申请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水文学与水资源”。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战略,学院立足于传统地学,顺应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内率先申请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同时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质学”交叉)自主设置交叉二级学科“地下新能源与碳储工程”。在学校研究生院的指导下,在学院相关教师、工作人员、学位委员会和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两个新二级学科的申请工作顺利完成,已在教育部正式备案,并将于2023年开始招生。
此外,学院配合学科调整,整合优化师资力量,新成立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进一步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水文学与水资源”二级学科的建设。目前学院共建一级学科1个,自主建设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6个,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下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4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下设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下新能源与碳储工程2个,形成了地学特色鲜明,环境、水与新能源交叉融合、互相促进的新局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首届招生志愿录取率100%
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教育部明确: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科,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在地下新能源开发与碳储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可服务于“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关键技术,支撑零碳能源地热能和低碳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等开发利用、固碳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化利用、以及地下新能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等问题的攻关研究,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本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科优势、反哺专业建设的理念,学院在2020年获得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教育部备案审批。经过四年多的布局与筹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于2022年9月在全国十省份完成首届招生,共招收本科学生20人,在各招生省份志愿率均为100%、录取位次均在各省前列。
此外,2022年9月30日学院“地下新能源与碳储工程”自设交叉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教育部备案审批,实现了地下新能源开发与碳储工程领域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将致力于探索新能源内涵式发展新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新态势。
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再上新高
推进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学院始终坚持本科专业建设为立院之本,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发展能力提升,水文及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全部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
持续加大教学研究小组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将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整合,形成有效的团队效应,有力保证了本科教学高质量的稳定运行,在课程建设、教学比赛、教学成果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青年教师冯波和吕航以其优异的教学成果和精湛的教学能力在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系列报道“青年师说”中分享了教学能力提高和成长经历,展示了学院青年教师风采。
“基于生态系统观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环境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环境生态教学创新团队”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流水质监测方案设计与测定”获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包气带与饱和带渗流运动模拟”获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吉林省赛二等奖;获批学校规划建设教材立项4部,出版规划教材2部;获批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1项,吉林大学“学科育人示范课程”两项;获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
姓名 |
竞赛名称 |
获奖等级 |
宁杨 |
2022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 |
一等奖 |
宁杨 |
2022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吉林省赛 |
一等奖 |
宁杨 |
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
二等奖 |
包国章 |
吉林省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孙晓庆 |
2022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吉林省赛 |
二等奖 |
李峰平 |
吉林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 |
二等奖 |
杨巍 |
吉林大学“第七届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大赛” |
三等奖 |
2022年学院科技项目申报及获批再创佳绩
2022年学院教师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创历史新高,其中“重点行业场地优先控制污染物及其复合污染风险机制”项目获批立项经费1575万元。
集中批申报自然基金项目41项,其中面上项目27项、青年基金项目6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非集中批申报自然基金6项,其中联合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项、专项项目2项。2022年集中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院共有10位教师申请的项目获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总资助直接经费719万元。其中“季节性冻土区湖水-地下水交互带水热传输-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机理研究”重点项目获批直接经费272万元,是我院在“十四五” 以来获批的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院已连续两年获批基金委重点项目。另非集中批获批地质联合基金项目1项。
省市项目方面,申报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1项,其中面上项目22项、重点研发社会发展项目3项、青年成长科技计划项目2项、重大科技专项1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项目(创新类)项目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申报教育厅项目9项、其中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8项,社会科学类项目申报1项。申报生态环境厅项目7项。2022年获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9项,其中重点研发社会发展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项目(创新类)1项;环保厅项目6项;教育厅项目5项。
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科研团队被评为2022年吉林大学优秀科研团队,田百平老师荣获吉林大学“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称号。
学院举行庆祝水文地质学科创建7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
2022年是吉林大学水文地质学科(原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创建70周年,承载着全院师生和广大校友光荣与期望,是学院凝聚力量、继往开来的崭新起点,更是JDB电子官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学院携手Energies 期刊通过MDPI线上直播平台举办了两场庆祝吉林大学水文地质学科(原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创建7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世界“水日”、“地球日”和 “环境日”举办相关领域的3场专场学术报告;举办5场暑期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
庆祝水文地质学科创建70周年学术报告会由许天福院长担任会议主席,会议共吸引了MDPI多个直播平台相关领域专业观众累计超4万多人次的在线参与和观看。许天福院长代表学院为报告会致辞,与大家线上回顾了七十年来学科专业革故鼎新的峥嵘岁月,表达了对老一辈水文地质人、校友、社会各界和学校长期以来支持学院建设的感谢。寄语全体师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同关心、支持学科建设的校友、同行们携手同行,共同推动我国水文地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学术报告会以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激活人才创新活力,以庆祝水文地质学科创建7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汇聚起推动学科和学院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全院师生将以饱满的热情扬帆奋进再出发,为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校学院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院科研成果质量取得新突破
2022年我院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其中一二区论文103篇(B类论文1篇,C类论文2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1部,编著1部。特别是由我院宋俊年教授研究团队领衔,与日本筑波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生物质能利用与农业环境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Integrated crop-livestock-bioenergy system brings co-benefits and trade-offs in mitiga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hinese agriculture”为题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Food》。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这是我院首次在《Nature》子刊发表研究论文。
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情景分析等方法,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为研究年份,利用丰富的本地化参数建立了种植系统和养殖系统的生命周期环境排放清单;追溯并提取了种植系统与养殖系统中的生物质流,从而构建了种植-养殖-生物质能集成系统;在国家和区域层面评估了三个子系统的集成对九种环境影响类别的缓解或强化效应。由于化石能源和化肥被生物质能和有机肥替代,除陆地酸化外,其他八种环境影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缓解效果(1.8%至94.8%)。在特定地区扩大生物质能生产时,应考虑其负面环境影响。所识别的种植和养殖活动中的关键过程、关键区域以及关键环境影响类别,以及关于缓解农业环境负担的措施和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的探讨,可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
国际交流在线活动丰富多彩
联合培养项目取得新突破
2022年,学院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在线活动,先后打造3门“JDB电子官网研究生国际在线精品课程”,吸引50余名研究生选修课课程;主办了“吉林大学中日韩青年论坛”分论坛暨“第五届中日韩水科学研究论坛”、“2022年水资源与环境国际青年学者在线论坛”、 “吉林大学-中原大学教授工作坊”等3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来自美国、瑞士、日本等3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研究院的50余位专家学者开展线上交流合作,累计获得万余人次的关注。
2022年,学院3名大三年级优秀本科生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3+1+1联合培养项目”选派资格赴新加坡开展本科第四年级课程学习,实现学院联合培养项目派出“零”的突破。目前,学院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关系。
积极推进理化楼改造升级
持续优化办学办公条件
2022年6月18日-11月22日,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前卫北区理化楼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改造升级。根据学院公用房改革规划设计方案,此次改造施工对学院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室等全部公用房的环境和功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将学院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集中分布,并全新打造多个多功能会议室和小型研讨室供师生教学、科研活动使用。
在学院公用房改革管理调整领导管理小组的指导和全院师生的建议下,全体行政人员和实验员同心合力完成了工作量庞大、实施复杂困难的搬迁工作,将理化楼内93个实验室、88个办公室和7个会议室内实验台、实验仪器、办公家具等全部物品搬迁、调整到位,顺利地完成了此次理化楼改造升级工作。理化楼的公用房改革调整和升级改造得到了学院师生的高度认可,大幅提升了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深化本科生双班主任制度
加强协同育人成效
学院在已有班主任基础上为每个本科班级增设一名班主任,保证每个班级有两名专业教师班主任,一名为资深教授主要负责专业启航引领,一名为青年教师主要负责学风事务建设。双班主任共同发挥专业教师熟悉学生所在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优势,通过开展学科专业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态度和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2022年研究生、本科生学生工作喜获佳绩
在一年的疫情影响下,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复”有力量,学生工作有谋划,学生成长有目标,取得了可喜成绩。李野老师被评为吉林大学“十佳研究生辅导员”,安泰吉老师被评为吉林大学“十佳辅导员”,学院被评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政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王涵同学被评为吉林大学2022年度“十佳博士研究生”,于涵(博士)、岳明娇(本科)荣获2022年吉林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侯雨彤(硕士)荣获2022年吉林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李慧琳(本科)荣获吉林大学2022年度自立自强大学生提名奖。